你好,欢迎进入郑州八一画室美术官方网站!郑州画室排名、郑州美术高考培训。
微信公众号:郑州八一画室
郑州画室

17737195381 东校区
13298428181 北校区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资讯

郑州美术高考培训: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添加时间:2016/5/31 16:19:45 来源:郑州八一画室
留白是以国画中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等绘画理论为依照对画面进行留白处理,最早被中国传统绘画所选择继承与发展,并且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精髓。从思想、审美、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留白的价值,针对留白的特征和表现手法展开研究,提出在中国画中适当的留白,不仅提升了神韵美,提高了画面的节奏感,也凸显了空白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利用留白来引导人们的视觉心理,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中去,来达到留白的价值最大化。

谈到中国的古代绘画,不得不提及中国的美学源头,那就是庄子美学。中国美学从起源上看是哲学美学,而非艺术美学,它自始具有形而上的品格。而西方美学,它体现的是艺术美学,是形而下的。庄子美学形成了美学史的源头,庄子学说用一个我们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词就是“人格自由”,通过自我人格的塑造来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最终超越物我。庄子的《逍遥游》就是达到审美境界的途径,是对超越物外的精神自由的追求,并把对自由的探索与审美创造活动联系起来。众所周知,中国绘画中的意境是最重要的基本理论,谢赫提出绘画六法之说,而首推生动,生动也是传神的美学要求。他认为绘画的骨法用笔与造型技巧都是为了生动而设的,之所以生动是因为有虚实、无有、气局等道家理论参与其中。中国绘画注重从虚处看,而所谓的虚就是我们所说的留白,留白成长在唐代,一个文化绚烂的时代。而真正对“留白”进行深入研究的是宋代,一个崇文成风的时代。从古至今,纵观中国画的结构布景,都少不了对留白的利用。而这种留白在现代的创作绘画与版式设计中也同样适用,留白的利用减少了文字的繁重和图片的堆砌给人带来的压抑感,突出主体内容的同时,使画面显得规整而富有美感,这种巧妙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鉴赏价值。

一、从透视角度谈留白

(一)散点透视说法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西方的“透视”概念在中国画中从未出现。不过,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叫做“散点透视”的说法。这让人不禁发问,散点如何做到透视?这是以西方思维观念强加乱用在中国画上。中国人在文化艺术上,追求的是“道”。通过染料或者墨汁的浓密程度对画面的晕染,形成自己意境深远的风格。而所谓的“透视”,是西方美学的原理,东西方在美学上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西方讲究的是数美,是对自然人体理性的总结,在画面中理性地利用黄金分割和散点透视等理论依据来划分,从而达到一种画面的和谐美。东方的绘画讲究的是“气”,“气”是宇宙万物本质的载体,推崇的是一种感性的意境理念,讲究的是虚实和阴阳,画面当中存在着流动的空间,故东方的艺术审美不能用散点透视去衡量对比。

(二)“六远”说法

在韩拙的《山水纯全集》中提到了“六远”的说法,“六远”是指在“三远”的基础上,加上了“阔远”“迷远”“幽远”的说法[1]。可无论是阔达宁远,还是迷幻险远,亦或是幽静深远,笔者均未看到有关透视的本质。也许是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形式不同于西方,所以在透视上出现了不同的说法。

中国画不是西方几何所描述的三度空间,而是四度空间,多出的那一度便是时间,中国画是在时间延伸中形成的。尽管没有在透视角度中找到留白艺术的蛛丝马迹,但通过对这一角度的否定,我们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方向去解释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它就是整体格局。

二、从整体格局谈留白

(一)气局

“气”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上的名称和作用也不相同,在中医理论中,气变成了人体之气,也就是所谓的经脉、穴位等中医理论。在哲学观念上,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一切物质的精神状态,而在中国画中,气是有流动性和方向性的,是符合事物运动规律的,包含着阴阳、无极、虚实等规律。中国画里蕴含的意境之美无一不体现了道的哲学,而且最早的风水学就是从北宋时期的绘画当中的规律总结出来的,后来风水学说被独立出来,应用到建筑学等其他领域。

“气局”也就是气脉,是中国画中空间的连续呼应与构体之间的虚实关系结合。“气”在主导并驱动着一切,所以说中国画的格局与构成是相对于“气”的流走与变化而言的。画面中框架的四个角落要留有空白的空间,使其透气才能形成动势的走向。一幅画的气局形成与走势,要有收有放,其韵味灵动便跃然纸上,或许这留白中的气局理念便是中西画审美的差异所在。

(二)意境

“留白”要有度,如果在画中画得过细过多,反而失去了空灵的气韵,留白的妙处就在于若隐若现之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比视觉感知到的东西更多,知觉总是要超过提供给感官的物理资料,所以画面结构所提供的信息量越少,形态转换所导致的感观联想信息就越大。如北宋擅长山水画的关仝,他所作山水画笔简气壮,景广意长。《宣和画谱》中评论关仝的画说:“仝之所画,其脱落豪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也。”因此画面的意境与笔墨运用的多少极其相关。中国画以“简”“淡”去造一种意境来表现某种感情。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上只有一位老人独坐于船上,垂钓于水中,简单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专注神情,最微妙之处还要数小舟的四周留下的大面积空白,就像一片无边无际的汪洋,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妙不可言[2]。因此画家们所追求的不是画中之景,而是画外之意,即“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正是这种留白的意境,让主体的创造性得以无限的升华。

三、从美学意义谈留白

(一)审美性

留白是一种艺术与审美的结合,将绘画与虚拟现实中的最高境界结合。虚拟是从审美需求的角度出发,并巧妙地对虚景的空间进行设计摆置来烘托实景的意境。中国画中提倡“舍”的意义,这也是中国画含蓄的绘画表达方式,是一种由广泛入精致的审美上高明的表述。“留白”处理得当会使画面达到另一种意境与韵味,形成一种和谐美,使画作在无言的表达中更加体现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清代笪重光《画筌》有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是妙境[3]。”中国画中的美感就体现在虚实相衬之间,但是留白也不仅仅要在山水画中体现,人物画和花鸟画中也需要这种留白。

一个好的画作是充满空气的、富有生命力的,形成一个简单的、空灵的风格,像一缕清风,使观众浮躁不安的心平静下来,在精神境界里给读者一个无声胜有声的情境。遵从少即是多的审美需求并营造出画面的美感,为读者营造出灵动的视觉空间,不仅提升了神韵美,提高了作品节奏感,还展现突出了留白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二)法则性

南朝谢赫讲“六法”,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4]。留白则是“气韵生动”的法则之一,也应该遵循特有的法则来完成。即从全局出发,遵循“密中有疏,疏中有密”“虚实相生”“少即是多”的原则。如果只是在意局部的虚实对比,必然使得画面不均衡而失去控制。只有遵循其特有的法则,才能展现作者所赋予观者的意义,突显出无尽的画外之意。

道家思想的“密中有疏,疏中有密”是一个很好的诠释画作的方式,运用其特有的“疏密”变化来处理画面中的空白空间,形成“疏至极则成白,密至极则成黑”的规律。老子曾说过“知其黑,守其白”,这里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黑与白是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而虚实亦是如此。画面上要想做到耐人寻味,就要控制好虚实的处理,往往画面中想要告诉人们的东西越多,反而表现得却越少。当然,画要有意境才不会显得虚而无物,要保留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才能做到神龙见首不见尾。



清代画坛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八大山人,他的绘画给人的感觉是如释重负后的意犹未尽,不仅在审美上令人叹为观止,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他的许多代表作《鱼》《墨葡萄》《竹石鸳鸯》,等等。其写意花鸟画的独特风格,兼有梁楷的减笔与倪瓒的逸笔,在白纸之上以极简的线条与墨色,达到了中国写意画持黑守白的极至之境,超凡脱俗的简约风格影响着后世许多的杰出画家。中国画简约风格的精髓在于“少即是多”,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提道“画家以简洁为上,简者,简与象而不简于意,简之至者,缛之至也”[5]。简于象而意深,虽画简而境胜,这就是境界落实到构图中的极致,即“少即是多”的表现。只有遵循留白其特有的绘画原则,将作品的情感思想与作品的虚实空间连为一体,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境界,才能提高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

中国画的美是很难用几篇文章去完全描绘的,当然,强烈的赞美也不是要保守传统、固步自封。面对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们还是要做到选择“精华”摒弃“糟粕”。中国画的空白之美,不仅在审美意识和艺术形式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在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的洗礼中,中国画的民族性的体现也有着一定的价值。在我们还没有完全丢弃笔墨的情况下,关注一下留白的妙处,用留白去实现画中之景和画外之意。更希望中国绘画的留白不要被外来的文化所侵占和无视,希望国人能感受“虚实相生”的留白所带来的神秘境界,因为这是依照我们华夏文明与中华民族理念所营造的灵妙风范。


网站导航:
点击返回首页 郑州画室排名   
更多新闻资讯  http://www.81hs.cn/news.asp

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经北二路16号
河南戴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19001958号
电话:17737195381 郑东VIP校区 13298428181 南阳路精品校区 QQ:1814245050 设计维护:甲文科技
河南戴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17737195381
郑东VIP校区
13298428181
南阳路精品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