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大师:梵高的心理与艺术创作
添加时间:2016/6/13 20:09:38 来源:郑州八一画室
文森特·梵高是荷兰后印象画派代表画家,其作品极具个性特点,无论技法、抒发的情感以及表达的主旨都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八一画室先简要介绍文森特·梵高的生平,并通过对其代表作《星夜》的赏析来了解文森特·梵高的艺术特点,最后说明文森特·梵高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代表作品欣赏
梵高的代表作品《星夜》画于1889年。他创作这幅画时已进入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接受长期住院治疗,可以说他当时深感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星夜》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涡旋般的星云、旋转的大小星体、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转中。这副画给人感动地方在我们看到它,不需要别人解释,它就是我们曾经梦到或者潜意识里感觉到的场景,它是给人的不是清朗,而是一种悸动,激情和旷野。压抑、渴望自由的精神张力、自然的魔力是这幅画的关键解度词。细细地看,会觉得梵高把寂静画了进去、把星辰的运动画了进去、把尘世生活的温暖与孤独画了进去、也把夜色中被压抑的躁动画了进去,或者说,梵高把自己的灵魂画了进去。
梵高曾给弟弟迪奥写过信,他说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呢?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梵高所描绘的那些搅动着的漩涡似的星辰,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是新奇创意的景色,但事实上那是画家心中的暗涌,以及对死亡的诠释。或许对于梵高来说,死亡并不是灾祸,而是通向天堂的隧道,是种精神的解脱。
二、梵高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当印象派画家们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曾有评论家刻薄地说该画派的画家缺乏基本的专业精神,他们只是在涂鸦而不是在用心绘画,他们所描绘的东西只是给观者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而已,印象派由此得名。似乎是有些讽刺。虽然评论家的话难免言过其实,但是印象派留下的确实就是这样一个让人为之一振或者说耳目一新或者说新鲜雀跃的印象。大胆的用色,洒脱的线条,并不严格按照实际标准的比例都给人一种跳脱又奔放的感觉。
梵高作为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体现了后印象主义的特点时也凸显了其独有的一些特色。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梵高注重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正如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以及他的作品中都透露着对生活的激情和人道主义精神。
正是因为梵高的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当时他的作品很难被人接受,以致当他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唯一的一幅油画(《红色葡萄园》),但这样一个有预见性的艺术家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梵高在创作过程中的技艺、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曾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在此之外,透视、形体和比例在其绘画中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另外,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即可以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这就促使了表现主义的发展,并且表现主义被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
三、结语
作为后期印象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温森特·梵高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善于用鲜明的色块和跃动的线条构成旋律,来表达他的激动和狂热的情绪,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它本身,比如梵高在作画时对色彩的选择和运用;比如梵高即使生活困顿以及精神世界支离破碎也仍然保持着对绘画的热爱;比如梵高从来没有放弃过的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