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跬步,至千里之三:中小学美术教育倒逼高师美术教育
添加时间:2016/8/17 9:00:08 来源:郑州八一画室
先行与滞后
——中小学美术教育倒逼高师美术教育
纵观中小学美术教育历史沿革,历经清末、民国、建国初等阶段,至改革开放有了质的飞跃:1979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改“图画”课为“美术”课,下设绘画、工艺、欣赏三大类,倡导“通过中外绘画、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标志着美术教育由重技能到重审美的转变。2001年7月,教育部又颁布了《美术课程国家标准(实验稿)》,2011年将其修订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首次将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来看待,强调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教学上打破学科分类,根据课程活动来划分学习领域,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模块,贴近生活和社会,综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了从学科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追求。
然而,高师美术教育对上述演变并无深刻了解,更没有随之嬗变,甚至常以凌驾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之上的高姿态出现,扮演着导师角色。事实上,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综合性大学开设师范专业、师范院校开设非师专业的格局变化,加之1997年取消师范生免费教育,部分优质生源流失,高师的师范性被大大削弱,“教师教育”的地位并不凸显,甚至逐步被边缘化,师范生质量和职业声望均有所下降。此外,高师美术教育改革往往以“学习外国师范教育先进经验”为侧重点,注重国际比较,尽管芬兰、欧美、日韩等国都不能提供任何一种现成的范式被我国现场移植,却仍旧忽略了对本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需求和现状的调研。这种“重国际轻实际”的改革,对中小学来说,无异于隔靴搔痒,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不能有效衔接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上可知,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小学在前,高师美术教育整体战略定位与顶层设计相对滞后,要么守旧,要么被动跟随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变化,甚至高师美术教学法专业教师对当前中小学改革前沿信息不甚了解,自身改革方向不明确,又缺少沉淀,导致中小学美术教育倒逼高师美术教育的状况出现。
接着,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执行,正式为高师教师教育敲响警钟。从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人数来看,2014年(22268人)较之2013年(11073人)翻了一番,说明教师职业升温了,国家选拔优秀教师的时机渐趋成熟。许多不能达标的师范生无奈之下,只好放弃教师路径。试想一下:假如中小学全盘实施美术教育,高师作为教师职业教育准备好了吗?应该做出一些怎样的根本性改变呢?如今,连校外教育机构都已介入教师资格证考试和职业培训,高师还能稳坐泰山岿然不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