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跬步,至千里之四:转型与升级——教师美术教育改革措施和建议
添加时间:2016/8/17 9:01:12 来源:郑州八一画室
转型与升级——美术高考培训改革措施和建议
众所周知,“师范师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师美术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美术教师。如果把高师比作工厂,那么“师范生”就是高师生产出来的产品,但现实是许多“产品”成了“次品”,甚至“废品”,就是难以成为“精品”。因此,高师的育人制度、观念和课程设置,需要有“质”的改变和提升。在目前高校大力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许多人狭隘地认为师范生不具备“应用性”。其实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不过是“应用”他们的地方主要是学校、培训机构、政府等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工厂,其“技术含量”就在于“善教善学,与时俱进”。因此,充分考虑用人需求,以结果(就业)为导向,对培养教学、研究“双师型”教师大有裨益,也是时代的召唤和高师教育发展的方向。美术教育尤其如此。那么,高师美术教育应如何改革才能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对接呢?
(一)转变观念,关注教育重于关注艺术
由于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体制受前苏联影响较深,注重学科本体和技能学习,倾向于培养专而深的“艺术家型”学生;而且近年艺术市场活跃,销售艺术品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教学所得,拨动了许多高校教师“为市场而创作”的心弦,主要精力不能集中于教学,或教学没有照顾到人才培养的需要,带有很强的个人性和随意性。加之,高师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实则将从前举全校之力去打造的师范专业,降格为二级学院的事情,缺乏宏观调控,最终牺牲了师范主体特色和优势。
因此,对于高师美术教育而言,美术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都要树立为“教学”服务的观念,理性分析和研究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新能力、新规格的需求与自己工作的关系,摒弃“傲慢与偏见”,回归教育现场,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由“指导者”变成“服务者”,将“美术教育”视为“通过美术的教育”。即“美术”是媒介,“教育”才是本质,自觉形成关注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演进的教研氛围。
(二)延长学制,锻造师范精英
目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供求关系,结构性差异和地区差异明显。一方面中小学需要全面而优秀的美术教师,另一方面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严重缺编。而要达到高师美术教育人才的“精英化”,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以医学人才培养为参考,延长学制,向“教师硕士化”方向发展。如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调查结果显示:连续在阅读和科学两方面称霸世界的教育强国——芬兰,就有着最严苛的教师选拔标准——自1979年开始,教委会就定调,中小学老师属‘研究型’,必须具备硕士学历。师资教育从原本的3年延长为5年,学生高中毕业申请师范院校时,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忱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录取率仅为10%的教师窄门。而美国也有300多个高等院校正在使用该模式。
如果借“用餐”来比喻高师人才培养的话,那么学制的延长就意味着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吃饱”。例如采用“4+X”的方式,如4+1,相当于“3年专科+2年本科”;4+2或4+3,采取的是本硕连读的方式;4+2(3)+3(4),则是硕博连读的方式,以此来保证师范生成长的时间和环境,贯通大、中、小学各层次的美术教学、研究和实践,趋向师范生“精英化”的培养目标。
(三)创新课程体系,升级教学内容
当然,有了学习时间的保证,更要有优质的“菜单”,即教学内容。
笔者以为,通过选修课来分流学生的志向,凸显各自的专长,区别培养,是较为有效的课程体系变更的基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也会有所加强。在保证教育学、心理学、微格教学、美术教学法等师范课程的基础上,作为拓展课程的美术选修课应提供差异化选择:以城市中小学为对象的教师培养,应有“宽视野、高标准”,具备网络、学校、美术馆、博物馆的资源整合能力,选修课件制作、动漫、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社区美化等课程;以农村中小学为对象的教师培养,应能“因地制宜,开发美术课程”,选修简笔画、板书(黑板、白板)、美术字(书法)、手工(剪纸、拓印、橡皮章等)、乡土综合材料运用等课程,这将是高师美术教育今后发展的着力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以校外美术培训机构为对象的教师培养,应具备“开拓市场,提升服务,教学与管理水平兼备”的能力,可选修艺术市场、教学管理、教育培训等课程。如此一来,就改变了原有课程体系中“繁、难、偏、旧”的状况,以职业为导向,打造“适合”各领域的美术教育师范生。若美术学院不能完成各方向全部课程的开设,可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指导学生跨学院、多方式选修,解决“菜好不好吃、对不对口味”的问题。
此外,高师实习也大有文章可做。师范生最重要的缺陷在于“实战”经验的不足,教学管理能力弱,教学策略应变性差等。这种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改良:首先,参考教育学院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并举,每个学期的每周均可安排实习,由半天到一天,直到毕业前的12周集中实习,改变“学以待用”的盲目学习状态,形成“以用促学”的良好动机,提供“消化、反刍”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解决“吃了菜,有没有吸收营养”的问题。
其次,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并重,前者是“生产产品”的过程,后者是对“产品”进行“保养和维修”的必要措施。只有两者结合,才能防止职业倦怠,保持持续学习心态和对创新思维的渴求。
(四)以活动和项目贯通大、中、小学美术教育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园里已是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可以结合社团活动,介入校园艺术节、板报、环境设计等项目,或者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庆典、集市、交通、会议等主题,挖掘、展示本土文化,烘托节日气氛。
特别在一些美术教师缺乏的学校,高师可以委派学生去“文艺支教”,开展“美术下乡”共建项目,帮助中小学建立起常规美术课程体系,发现美术资源,组织美术活动,编撰校本教材,培训兼课教师,带动其发展。高师的这种持续参与方式,一方面解决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师范生的教学、管理能力,积累了教研经验,为日后的正式工作打下基础,实现高师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对接与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为了中小学全民美术教育“将艺术知识变成人文知觉,将审美价值升华为核心素养”的目标,高师美术教育要与它统一节奏,深度协调,主动衔接,多研究十余年来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理念与措施演进,“积跬步而至千里”,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塑造新型的、着眼未来的、善于“奔跑”的美术师范生。